作者简介:
朱金科是中国战略品牌实战专家,其专著《打赢品牌仗:用战略思维讲透品牌营销》提出的"感官战略体系"已服务50余家中大型企业。独创五感品牌资产模型,曾助某集团提升品牌辨识度60%,某电器品牌电商转化率提升34%。
朱金科志在为中国品牌国际化奋斗终身。近年发起"中国品牌出海赋能计划",运用"历史基因+当代叙事"模型助力某茶叶品牌欧洲溢价230%,某智能硬件企业成功开拓东南亚市场。独创"战略孵化"服务为上市公司提供12-36个月动态决策支持,在新能源等领域验证战略成果。
朱金科工作室坚守"三不"原则(不比稿/不涉灰/不分成),专注为签约客户提供定制化战略品牌方案。服务周期6-12个月覆盖战略版图绘制等核心模块,曾助某家居品牌三年实现区域龙头到行业前三跨越。
调研整理:喜生
美术设计:品君
文字校对:妙章
以文会友:jacob138
写在前面
亲爱的读者啊,你是否留意过以下场景:
凌晨三点的便利店,冰柜里的罐装咖啡还剩半排;
写字楼的电梯间,有人攥着纸杯匆匆穿过人群;
二线城市的商场B1层,新开的咖啡店正用“首杯9.9”吸引路过的人群。
我们早已习惯咖啡的存在,却很少追问:
为什么有的咖啡卖空间,有的卖速度,有的卖“第三种生活”?
那些被反复讨论的“品牌定位”,究竟是企业主动选择的勋章,还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刻痕?
当我们拨开营销话术的迷雾,会发现所有关于“我是谁”的故事,最终都落在三个问题上:
我手里有什么牌?
时代给我开了哪扇窗?
眼前的人愿意为什么买单?
这才是商业世界里,最诚实的底色。
第一章 咖啡杯里的生存辩证法:从“我想成为谁”到“我能是谁”
星巴克的绿色招牌第一次飘进米兰时,当地报纸的标题是《美国咖啡入侵》。那些站在吧台前迅速喝完一杯浓缩的意大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花30欧元坐在装修精致的店里,喝一杯加了牛奶的“美式改良版咖啡”。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第一批走进蓝色小鹿门店的年轻人,更在意的或许不是手冲工艺或咖啡豆产地,而是“半小时内送到工位”和“第二杯半价”的承诺。
这些看似矛盾的场景,揭开了商业世界最原始的真相:
企业的起点从来不是“我要成为某个伟大的存在”,而是“我有什么,我能用什么换一口饭吃”。
星巴克诞生于1971年的美国西雅图,创始人最初只是想把意大利街角的浓缩咖啡文化带回故乡。
但当他们发现美国人更爱加奶加糖的大杯饮料,当他们意识到“站着喝完就走”的意大利模式无法适应本地生活节奏,当他们发现写字楼里的白领需要一个能谈生意又不失体面的场所。
也就是那个后来被称为“第三空间”的概念,其实是被市场倒逼出来的生存策略:
用舒适的座椅留住顾客,用咖啡香包裹社交需求,用品牌调性支撑更高的客单价。
而蓝色小鹿的崛起则更像一场“绝地求生”。当现磨咖啡在中国还是“小资专属”,当大部分消费者分不清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区别,当线下门店的租金和人力成本高得吓人……
于是,它选择用互联网思维重构逻辑:
先通过补贴让用户尝到第一口现磨咖啡,再用APP收集数据精准推送,最后用“快取+外卖”的轻模式绕过高昂的线下空间成本。
那些被调侃为“外卖咖啡”的标签,实则是资源有限时的最优解:
既然没有百年品牌的光环,没有核心商圈的黄金铺位,那就用效率和性价比撕开市场的裂缝。
这些故事里没有浪漫的“初心叙事”,只有赤裸裸的生存算计:
你手里有多少钱?
能租什么样的店面?
能请什么样的咖啡师?
你的用户是一群怎样的人?
他们愿意为“体验”付溢价,还是只为“提神”掏腰包?
作为中国战略品牌专家,金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品牌定位这件事,从来不是美丽的空中楼阁,而是企业在资源约束下的现实选择。
第二章 商业的本质是妥协的艺术:时代、资源与需求的三角博弈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远,会发现所有成功的品牌定位,本质上都是“时代红利、企业资源与用户需求”三者碰撞后的妥协产物。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开始追求“慢生活”与“社交空间”。
星巴克恰好踩中了这个节点——它把意大利浓缩咖啡的高效便捷,与美国人对生活品质的向往结合,用“第三空间”的概念包装出一套完整的消费体验。
但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如果没有美国成熟的商业地产体系(能提供核心商圈的优质铺位),没有战后婴儿潮一代积累的消费能力,没有全球化供应链带来的稳定咖啡豆供应,这个“定位”只会是一纸空谈。
而在中国,咖啡市场的爆发晚了近三十年。当蓝色小鹿入场时,消费者尚未建立起对现磨咖啡的认知,线下咖啡馆的高客单价把大多数人挡在门外,移动互联网却已经让“手机点单”成为习惯。
这时候,如果强行模仿星巴克的“空间叙事”,等待它的只有关门大吉。于是它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用数字化工具降低获客成本,用高性价比产品打开市场,用外卖和快取模式绕过空间限制。
那些被贴上“缺乏调性”的标签,实则是对“中国咖啡市场尚处于教育期”这一现实的清醒认知。
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使是星巴克这样的“定位大师”,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
当它进入中国市场后发现,中国消费者对“第三空间”的需求与欧美不同。咖啡馆对于中国人而言,更多是商务会谈和临时办公,而非纯粹的社交休闲;
当它面对蓝色小鹿的低价冲击时,也不得不推出“啡快”(线上点单到店取)和外卖服务。
这些变化背后,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源-需求-时代”的重新校准:没有一成不变的品牌定位,只有不断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
商业世界没有童话,所有的“伟大定位”都是企业在资源有限、时代多变、需求复杂的夹缝中,一次次妥协与迭代的结果。
就像金科身边一位几经沉浮的老企业家说的那样:“定位不是画一幅完美的画,而是找到一块能站稳的石头。”
第三章 活下去,然后更清醒地活着:从生存策略到战略定力的进化路径
当我们理解了“品牌定位的本质是生存选择”,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就是:
如何在活下来的基础上,找到更可持续的生长方向?
第一步:认清你的“生存基点”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初始资源包”,可能是某个独特的技术专利,可能是创始人的行业人脉,可能是对某个细分市场的敏锐洞察。
蓝色小鹿的“数字化基因”让它更适合做外卖和快取,星巴克的“品牌资产”让它能支撑更高的溢价,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存基点。
记住,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定位,先摸清自己手里有什么牌。
第二步:读懂时代的“机会窗口”
时代永远在奖励那些能抓住红利的人。
星巴克抓住了美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红利,蓝色小鹿抓住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红利,未来的企业可能需要抓住健康化、全球化或下沉市场的红利。
定位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站在时代的肩膀上寻找答案。
第三步:倾听用户的“真实声音”
用户不会为你的“定位故事”买单,他们只会为“我能得到什么”付费。
无论是追求体验的咖啡爱好者,还是只想提神的上班族,他们的需求才是定位的最终落脚点。
不妨定期问问自己:我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他们愿意为什么支付成本?
第四步:在生存中沉淀战略定力
活下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动态调整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沉淀。
星巴克在推出外卖服务的同时,依然坚守“第三空间”的品牌内核;蓝色小鹿在扩张规模的同时,也在逐步提升咖啡品质和用户体验。
定位可以灵活调整,但企业的价值观和长期方向需要清晰而坚定。
金科呼唤:别让“定位”成为遮羞布,让商业回归本质的坦诚
亲爱的创业者、企业家、每一个商业世界的参与者啊,请停止用“品牌定位”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请停止用“调性不符”掩盖对用户需求的忽视。
定位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你对资源的清醒认知,对时代的敏锐捕捉,对用户的真诚回应。
如果你现在一无所有,那就先做出一杯用户喝得起的咖啡;
如果你只有一个小店面,那就先让路过的人愿意推门进来;
如果你面对强大的对手,那就找到他们覆盖不了的缝隙市场。
商业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那些华丽的概念,而是“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能为用户做什么,所以我敢活下去”的勇气。
企业家决策指南
在战略层面锚定生存与生长的平衡
1. 资源审计优先于定位设计
定期梳理企业的人力、资金、技术、渠道资源,明确“我能做什么”比“我想成为什么”更重要。
2. 时代敏感性决定生存周期
建立宏观趋势研究机制,关注技术变革、消费习惯、政策法规的变化,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窗口”。
3. 用户需求是定位的终极校准器
通过数据调研、用户访谈、场景观察,持续验证“用户真正需要什么”,避免陷入“自我感动式定位”。
4. 战略定力与灵活调整的平衡
在核心价值(如品质、信任、效率)上保持长期坚守,在战术层面(如渠道、产品、营销)上保持敏捷迭代。
5. 生存不是终点,而是生长的起点
把“活下来”当作第一阶段目标,但始终为第二阶段的“活得好”储备能力与资源。
精英高管自查清单
在管理层面落地生存智慧的工具箱
1. 资源清单
列出企业当前可用的核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渠道),标注每项资源的可用期限与边际效益。
2. 需求地图
绘制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场景(功能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区分“刚需”与“伪需求”。
3. 时代雷达
每月收集行业动态、政策变化、技术突破信息,标注可能影响企业定位的外部变量。
4. 定位测试题
在推出新定位前,用三个问题自检——“用户是否真的需要?”“我们是否具备相应资源?”“时代是否提供支持?”
5. 生存底线
明确企业的最低存活标准(如现金流/市场份额/用户基数),确保所有决策不突破安全边界。
6. 灵活机制
建立快速试错与迭代的流程(如小范围试点/数据反馈/快速调整),避免“定位固化”导致的僵化。
7. 核心能力护城河
识别并强化企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如供应链效率/技术研发/用户粘性),这是定位的根基。
8. 用户反馈闭环
搭建常态化的用户沟通渠道(如会员社群/问卷调研/线下访谈),确保定位始终贴近真实需求。
9. 竞争对标表
定期分析竞争对手的定位策略与资源禀赋,找到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10. 长期愿景锚点
在短期生存目标之上,明确企业的长期使命与价值观,避免因过度妥协而迷失方向。
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