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义安区西联镇兴桥村杨坦孙自然村,有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屋,这里是中共铜陵敌后县委联络站旧址展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铜陵组织在这里建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站,与当地群众用睿智、忠诚,甚至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杨坦孙村是西联镇境内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子,但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是连接江南江北的交通要道。
展开剩余81%铜陵市“银耀铜都”宣讲团成员、原铜陵县党史办退休干部黄志:“杨坦孙村地理位置很重要,它距离犁桥日军据点不到一公里,距离汀州日军据点两到三公里,距东西湖和西西湖芦苇荡不足500米,便于刺探敌人情报,也便于转移、隐蔽,是新四军来去江北无为的一条主要交通线。”
作为敌后联络站的这间小屋是当地村民孙太然的家。1938年,日寇侵占铜陵,新四军进驻皖南。孙太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因成绩突出于1939年5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志坚:“同年上半年,中共铜陵县委在他家设立了情报交通站,并让他担任站长。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哥哥、妹妹和母亲,全家6口人都投身了革命,抗日工作如火如荼。”
联络站主要负责传递文件和有关情报,接待皖南特委和敌前敌后县委同志来此工作。由于来往人员较多,敌人经常来扫荡。为了在日、伪军的严查和围剿中生存、完成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孙太然的母亲把家里改造成了游击战场,能够“上天、入地、遮眼法”。
黄志坚:“上天,就是在阁楼上面搞伪装,堆了乱七八糟的农具、杂物,其实那里面有个空间;下地,在底下挖了一个地洞隐藏;遮眼法就是房间中间做了夹墙,钻进去在夹墙里来掩护,防止敌人来搜捕、扫荡。”
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奋战7昼夜,弹尽粮绝。90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只剩2000多人突围。中共敌后县委紧急动员联络站人员搜寻新四军战士。
黄志坚:“特别是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在突围战斗中负伤。敌后县委在一个山洞里将他和警卫员搜寻到了,护送到这里。在这里疗伤,伤好以后又秘密地送到江北无为县。敌后县委分7批将搜寻到的450多名新四军护送到江北。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孙太然先后担任了犁桥乡乡长、二区副区长、代理区长等职,成为铜陵敌后抗日游击队领导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经常袭击日伪据点,打击日军,铲除汉奸,纵横在深山湖荡之间,威震四方。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到处张贴布告,以8000金票悬赏缉拿他。
黄志坚:“当时,为刺探日伪消息、防止敌人偷袭,保护党的活动和党员安全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铜陵敌后游击队先后处决了罪大恶极的犁桥维持会会长郜某,投靠日军的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叶茂华、胡朝珍、郜先进等汉奸。”
1942年秋,日寇进行大“扫荡”。孙太然在前往布置反“扫荡”工作的路上被两个身穿便衣的汉奸发现。他被逮捕并押送到犁桥日军土牢。敌人百般恭维,企图劝降,遭到他严词拒绝。敌人见软的不行,用皮鞭抽打,老虎凳踩压。孙太然被打得遍体鳞伤,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不屈服。在敌后县委的营救下,孙太然在一个深夜脱逃,不料还是被敌人发现。他跳进路边的荷塘躲避,却在汉奸的指认下再次落入敌手。
黄志坚:“残忍的日军用铁丝穿透了他两边的肩胛骨,吊在房梁上毒打。但是孙太然除了怒斥敌人的恶行以外,没有透露党的半点秘密,没有出卖过任何一个同志。敌人无奈将他杀害了。孙太然牺牲的时候年仅24岁,他的女儿当时还未出世。”
在中共铜陵敌后县委的指导下,联络站里先后成立了中共铜陵县第一个妇女党支部,以及农抗会、递步哨、儿童团等组织。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千万万个曾经在敌区潜伏的英雄,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默默奉献、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志坚:“昔日炮火连天的战场,如今是我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今天的工作是在做革命前辈和先烈们未尽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更加炫丽的华章。”
编辑|胡冰琦
审核|邹帆
来源|铜陵台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