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渤海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公开挂牌转让债权资产。本次确认的转让资产涉及本金金额约为人民币499.37亿元、利息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04.36亿元、罚息金额合计约人民币93.34亿元、代垫司法费用金额合计约人民币1.26亿元。
转让资产的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约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约7折。
对于此次公开转让债权资产,渤海银行在公告中解释为,是“为了优化本行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更好的提升本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渤海银行表示,通过转让债权,该行可将多年历史积存的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一次出清;并预期能够较大幅度改善本行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提升资本利用率、盈利能力,有效提高本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行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这并非是渤海银行第一次转让不良资产。早在2024年3月,渤海银行便与天津津融签订资产转让协议,转让资产合计价值56.67亿元,成交价为39.67亿元;2024年11月,渤海银行再次完成一笔债权转让,本金、利息、罚息等债权金额合计约289.65亿元。就在此次之前,2025年9月,渤海银行也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本金约256.03亿元的债权资产,最终天津津融以207.24亿元受让。
渤海银行近两年来频频“甩卖”不良资产的举动,被市场视为“割肉疗伤”。财报显示,渤海银行近两年来不良率确实居高不下,稳居国内上市股份制银行不良率榜首。
其最新中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从上年末的1.76%升至1.81%,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172.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89亿元,其不良率水平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依然最高。另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为1.49%,渤海银行的不良率也显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中报同时显示,渤海银行的息差表现也仍处低位,该行今年上半年净利差为1.20%,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为1.32%,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为176.06亿元,同比下降13.47%。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12月,被称之为“最年轻的股份行”。但近年来不仅是不良率居高不下,高管层也频频现变动,多次面向社会“海选”行长及副行长。
2021年初,渤海银行发布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渤海银行行长、副行长的公告,公开招聘1名行长、5名副行长。当年5月,渤海银行聘任屈宏志作为职业经理人担任行长,杜刚、赵志宏、朱映瑜、谢凯及靳超担任副行长,任期为三年。2024年8月底,行长屈宏志、副行长杜刚、谢凯聘期满后被续聘。2024年7月,渤海银行再次发布公告,公开招聘三名副行长,还明确三位副行长职责分别负责批发业务、风险业务及金融市场(资产负债及财务)业务。今年2月10日,渤海银行公告称,李建国、齐君及邓蓓担任渤海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获得核准。
2020年7月,渤海银行在港交所上市,该行当时的发行价为4.8港元/股,上市后其股价一路高歌,最高曾触及5.62港元/股。但随后便开始持续走低,一度跌至0.78港元/股,创上市以来新低,沦为“仙股”。截至目前,渤海银行股价为1.05港元,总市值为186.5亿港元。
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