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董坤
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领域的崇高职业精神,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精心策划并推出“滨医风采”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滨医附院众多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与典型风范,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与卓越成就的展示,激励全体医护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省级医学中心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以爱之名,为生命续航
——记滨州市第7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滨医附院副主任护师张云云
张云云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左三)
“我希望能为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5月4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一病区副主任护师张云云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成为滨州市第79例、滨医附院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展开剩余74%一颗种子,萌发爱的初心
2022年9月,滨医附院联合市红十字会举办了一场中华骨髓库捐献活动。那天,阳光洒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张云云像往常一样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当她听到“挽救一个生命,就是拯救一个家庭”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触动。“当时我就想,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每天都在和生命打交道,如果能通过另一种方式去挽救生命,那该多好啊!”张云云回忆道。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捐献者的行列。填写资料、采集血样,一切流程在她看来都是那么自然和坚定。“我希望能为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张云云说。这颗爱的种子,就此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一声承诺,踏上奉献征程
2025年3月,张云云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那一刻,她的心跳加速,既紧张又兴奋。“当时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捐献,我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说‘我同意’。”张云云说,“这是我一直期待的事情,能有机会去拯救一个生命,我感到很荣幸。”
然而,捐献时间与她5月的一场重要职业规划考试冲突了。身边有人劝她:“要不这次先放弃吧,考试也很重要。”但张云云却坚定地说:“生命高于一切,考试可以再考,但患者等不起。”她毅然决定先救人,考试的事以后再说。
从高分辨配型到全面体检,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张云云说:“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紧张得睡不好觉,就怕自己身体出什么问题,影响捐献。”但她始终没有退缩,因为她知道,此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另一个家庭的希望。
一次接力,奏响生命乐章
5月4日,捐献的日子终于到了。采集室里,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声在空气中回荡,张云云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双臂插着导管。她的血液在管中流动,带着生命的希望流向另一个身体。
当得知患者是一位体重比她重20斤的年轻男性时,张云云主动要求延长采集时间。“我多坚持一会儿,患者就多一分希望。”她说。近7个小时的不间断采集,张云云经历了数次因钙流失导致的手足麻木,虚弱得连手机都握不住,甚至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才能完成床上如厕。但她始终咬牙坚持着,没有一丝抱怨。
采集结束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一封感谢信交到张云云手中。“您的细胞正在另一个身体里生根发芽……”读着信,张云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她说,“我终于完成了这个使命,为一个生命续航。”
休养期间,领导、同事纷纷前来探望,家人的陪伴也让她倍感温暖。“云云,你太伟大了,我们都为你骄傲!”同事们说。“孩子,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永远支持你。”家人们也纷纷鼓励她。这些关怀和支持,让张云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一份坚守,照亮希望之路
其实,张云云的奉献不仅仅体现在这次捐献上。自2013年投身护理工作以来,她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
不久前的一个夜班,张云云像往常一样巡查病房。她推开一间病房门时,敏锐地察觉到异样。一位骨折老人正痛苦地翻来覆去,额头上满是汗珠。“您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张云云快步走到床边,轻声问道。
她先扶老人肩膀,帮其调整姿势,又在老人身下垫上软枕,同时轻声安抚。但老人依旧痛苦,张云云立即联系值班医生,详细描述症状与处理情况,一同商讨调整止痛方案。方案确定后,她坚守在老人床边,专注观察老人变化,不时触摸额头感受体温、轻握老人手传递力量。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逐渐放松,安稳入睡。
“护士的工作很平凡,但每一次帮助患者减轻痛苦,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成就感。”张云云说,“我希望能用我的双手,为患者们点亮生命的希望。”
十二年的护理生涯,张云云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的生命之路,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发布于:山东省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